近期活动
联系我们

东源县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

地址:东源县城建设二路信访局对面

咨询电话:0762-8831181

开放时间:周一至周五

(上午9:00-11:00 下午3:00-5:00)

邮箱:dyxtw@163.com

个案分析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- 未成年心理 - 个案分析 - 正文
问题行为学生个案研究
发布时间:2018-06-27浏览次数:900次

一、个案的基本情况

K,独生子女,15岁。被其他学校劝退(原因是打架、逃学),性格直爽、好冲动。头脑较聪明,很讲义气。K住校,半个月回家一次。父母对K很宠爱,在各个方面都尽量满足K的要求,对K的期望值也很大。

二、问题行为的表现

1、K是从其他学校(被劝退)转来的,在大家的印象里不是很好。

2、K是住校生,有时候不遵守住宿制度,晚上不按时就寝,大声在宿舍讲话。喜欢去网吧玩游戏,曾经多次试图从学校围墙爬出,但最后只有两次得逞(一次被德育处警告;另一次险些被开除)。爱打架。

3、学习兴趣不大,上课爱说话,扰乱课堂纪律,有时候不交作业。除了数学成绩稍微好些,其他学科都是红灯,上课睡觉是经常的事情。

4、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,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。执拗、偏激,对矛盾归因时只看对方的错误,对老师的批评教育,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,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,班主任很头痛。

从以上行为中,可以判断K品行存在障碍。急需矫正。

三、制定方案,科学辅导

1、父母与家庭治疗。主要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。

首先,矫正母亲的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。K母亲很溺爱K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K,呵护过度,孩子有时候违反了校规,她就到老师那里讲个不停,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的表现好,或者为孩子开脱责任。我多次跟K母亲交流,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,要允许孩子反错误,对孩子怕着怕那,是不利于正确教育的。矫正K的错误需要一个过程。着急是没有用的。家长应该耐心疏导,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缺点。孩子有问题后,推卸责任、埋怨、责备都只能事与愿违。

其次,是合理运用奖励技术。及时奖励其合理行为,使其好的行为及时得到强化。决不能体罚。奖惩结合。奖为主,但奖励要有原则,不能超越许可的范围(一次因为K考试达到了母亲的目标,姨妈代母亲给K奖励了一部价值3000余元的手机)。

再次,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。父亲应放下尊严,同孩子多谈心,打开孩子的心结,知道孩子心中想什么、希望什么、喜欢什么。多鼓励孩子。

2、认知治疗。

对于大部分问题行为学生来说,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。所以,我认为认知过程中K对当时情境的评价、对周围人的反应,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做出的自我陈述,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资料。

首先,说服教育是认知治疗的第一途径。转变K的道德意识,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。我选择了K喜欢的方式,如手机信息聊天。尽量不选择在办公室,这样K可以放松与我交流。每次谈心之前,我先确定谈话主题,设计一些问题,逐渐了解K的道德水平。如“为了帮助同学出校,自己装病”这件事情,让K认识到,不管自己主观想法多么的好,自己多义气,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。这种说理教育虽然力度不大,见效不快,但是只要得法,一定能治标治本的,相反,急于求成,用教师的权威说服学生,会适得其反。

其次,问题训练是认知治疗的必由之路。心理学认为,儿童对于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,倾向于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。如一些学生,对老师的教育,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,认为自己没有错,或者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,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,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。这是错误归因引起的。因此,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。这个过程包括:我是谁?我要做什么?我考虑问题的所有可能性?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?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,训练K应用这些步骤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。训练题目来自于K的生活实际。如你上课睡觉、大声说话,老师提醒你或者同学提醒你,,你怎么办?你不写作业不交作业,同学或者老师批评你,你该怎么办?在训练中使K熟练运用这些步骤,能够做到自然而然和不需要专门注意地应用它们。

第三,激发动机是认知治疗的最佳方略。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。情绪是学习动机主观因素中极为活跃的重要变量。课堂上,情绪体验的性质和程度直接制约着学习动机的趋向和动机水平。K由于经常不完成作业,上课睡觉,经常受到批评,缺乏成功的体验,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。对学习内容厌倦,对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态度。K是班主任的常客,只要稍微留意,会经常看见K立在办公室里。操作主义学习理论认为,学习是一种操作性行为,通过强化定律,可以塑造积极行为。奖赏通常包含称赞、积极关注等内容。教师对学生的理解、关怀,平等相待的态度及亲切和蔼的微笑、鼓励的话语是对孩子最大的奖赏。对K来说,缺少的正是以上这些。多给K些奖赏,K的归属与爱的需要、自尊需要的满足就得到保证了,他的行为就会有很大改观的。

四、治疗与辅导过程中的问题

1、耐心疏导

教育的奇迹来自于平时的引导中,课上课下,我尽量找机会给K表现。让K体验成功的感觉。作业认真表扬、积极回答问题表扬、考试成绩好表扬等等,以这些闪光点为契机,耐心正确引导。有时候K的一些小毛病,如晚自修没有作业的时候,借口悄悄地去操场玩等。每当这个时候,我不是指责、唉声叹气,而是积极地去跟K交流,了解其中原因,再下结论。事情过去后,我让K冷静思考,把当时事情全过程再回忆一遍,自己找到出错的原由,帮助其道德认识、道德情感逐渐改变。强化K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
2、允许反复

学生的不良行为,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。学生的不良行为,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。因为受原有道德习惯的影响,主体会做出自动的反应。虽然道德认识已经有所改善,但是作为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,其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,不能保证知与行的一致。同时,客观的道德不良刺激,也会对其行为的矫正产生消极的影响。错误反复出现。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。所以急于求成,或者遇到问题就灰心是不可取的。

一次,K装病与同学一起出校,卷进一场严重的打架中,经调查得知,K全然蒙在鼓里。后我进一步了解到,当时K不想出去,因为同学写好了假条(学校规定,住宿生一周内不允许请假两次),借陪K看病的理由,想出去,K很义气,就拿着病历,跟同学出去了。没有想到,出去后,发生被抢被打的事件。(这中间还有个细节,当时几位同学遭袭击的时候,K还抢夺对方的凶器,进行了还击,保护了其他同学。)从这次行为中,可以看出,K的道德动机是好的,而且抢夺对方的凶器,保护同学的行为,说明K的道德认识有明显提高,道德情感也有明显改观。K也在努力地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,只是自制力还不够强。我认为这件事情是K行为矫正过程中的正常现象,于是,我对K的抢夺对方的凶器,保护同学的行为,予以肯定,又通过问题训练引导他客观分析装病离校的行为。这样,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教育,K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。

通过治疗与教育,K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、爱护、支持与鼓励。归属与爱的需要、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,求知的需要随之产生。表现在K上课开始听讲,参与课堂问题讨论,作业积极完成。我不断积极鼓励,使其成功感得到强化,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。对K的教育见成效。上学期期中考试,K的学习名次已经由原来的20多名,到现在的前5名。成绩达到了重点班的要求。

五、个案小结

1、辅导方法

在辅导过程中,我始终尊重K,理解K的行为,信任K的行为,和K真实地交流;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,逐渐引导K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;减少K对我的戒备心理,能够听我的话,这就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础,我在此基础上,帮助K解开了一些心底的“结”;用心理暗示的方法,引导K自己不断鼓励自己、相信自己。

2、经验与教训

建立很好的师生信任关系,这是我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。给学生不断树立学习自信的“韧”劲。从实际出发,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,既尊重了学生,又达到了教育的效果。

辅导者不能急于求成,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行为反复,才能趋于稳定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,耐心、细致地做工作,以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。

3、反思

心理辅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,要善于细微之处多观察,要对学生有爱心耐心,不论是什么的样的学生,都是有尊严的有性格的。决不能姑息迁就,更不能慌张。要给以学生充分的信任,要多和学生沟通、班主任以及家长沟通,及时获得第一手的材料。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具备准确分析评价各种信息的能力。

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。

分享:

在线咨询
QQ咨询
电话咨询
0762-8831181